NEWS
赵之谦行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 融合碑帖:
- 兼取碑帖之长:赵之谦的行书将北碑的方整浑厚与帖学的灵动婉转相融合。如在笔法上,既有篆书的婉转,又有隶书用笔的波磔与结体的宽博,还蕴含北碑的方整浑厚;在结字方面,呈现出横势开张的特点,与帖学重视纵势不同,更多体现出北碑遗韵,像 “风”“开”“足”“隐”“晚” 等字呈横向扁平状,拉开了字内空间,给人以宽博开阔之感。
- 碑帖笔法自然天成:他能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宛转流丽的笔法自然地写出,使碑体的刚健与帖学的流畅相得益彰,例如其行书作品中,线条既有着北碑的骨力,又不失帖学的韵味,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用笔特点:
- 笔锋婉转灵活:他善于运用流利婉转的笔锋来表现书法的韵味,使点画富有变化和表现力。比如起笔、收笔的动作丰富多样,有逆锋、侧锋入纸,收笔时转锋顺势而出,形成独特的斜切面等,像 “香” 字的横画、竖画以及 “簃” 字的撇画、捺画等的写法,都体现了他对笔锋的极强驾驭能力,用笔刚中寓柔,北碑风格尽显。
- 中侧锋并用:书写时中侧锋兼施,使得线条方中带圆,率真而又稳重流畅,在小幅作品中这种用笔特点尤为明显,让作品既具有碑的古朴浑厚,又有帖的灵动自然。
- 线条变化丰富:注重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营造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例如在一些长线条的行笔中,会有起伏律动,如 “遽”“菊”“圆”“色” 等字的长线皆有起伏变化,强化了篆籀气息,使线条浑厚而富有韧性。
- 结字巧妙:
- 横势开张:结字以横势为主,字体多呈扁平状,打破了传统帖学中纵势为主的结字方式,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 疏密对比强烈:擅长营造空间的疏密对比,将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通风” 的空间处理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有的字内空间疏朗,如 “爱” 字上密下疏,“澹” 字左疏右密等;有的字与字之间间隔拉大,形成疏密相间的布局,如 “赏欢”“辱袅”“歌晚” 等字组之间的间隔有意拉大,与邻近的行列形成鲜明对比,使章法变化丰富,无平铺直叙之感。
- 轴线连缀灵动:从字的轴线连缀情况看,呈现出跳掷腾挪、正欹相倚的特点,即使单字轴线间或断裂,也往往是轴线连缀节律的休止符,只会使连缀形式多变,而不会损伤作品本有的节奏感。并且相同方向(左倾、右倾、居中)的轴线不会出现在连续的三个字中,他利用碑学贯穿行气特有的方法 —— 运用轴线的摆动,化板滞为灵巧,通过字内、字外空间的变化营造出雄浑而多变的特点。
- 墨法独特:总体用墨浓淡结合,通篇用笔饱蘸浓墨,并无明显的墨色对比,偶见的几处枯笔,仅出现在单字的笔画书写中,并不以整体单字的飞白来获得明豁的视觉效果。但结字的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很大一部分是由墨法来辅助完成的,有诸多字用浓墨体现墨的块面感,如 “玉”“金”“暝”“野”“华” 等字。出现在单字间的笔画飞白,不仅丰富了通篇的墨色变化,也表现出行笔运动中的跌宕起伏,在调转笔锋的行进中,使线条凝重苍劲,如 “修”“箫”“曙” 等字,让人能体味到 “将浓遂枯、带燥方润” 的韵味。
- 风格鲜明:其行书作品风格个性鲜明,大气磅礴,既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展现出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在清代书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