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研究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如用户、企业、员工、合作伙伴等往往有着不同的需求与期望,平衡这些需求是打造成功产品的关键。以下从识别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建立沟通机制、评估与优先级排序、制定产品策略、持续监测与调整等方面进行介绍:
- 全面梳理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直接使用产品的用户,还涵盖企业内部的管理层、营销团队、研发人员,以及外部的合作伙伴、供应商、股东等。例如,在线教育产品,其利益相关者除了学生(用户)、教师,还有教育机构(企业)、课程研发团队(员工)、技术支持伙伴等。
- 深入了解需求:运用多种调研方法,如用户访谈、问卷调查、观察法、焦点小组等,挖掘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于用户,了解其使用场景、功能需求、使用体验期望;对于企业管理层,明确其对产品的盈利目标、市场份额期望;对于研发人员,知晓其技术实现难度、对开发资源与时间的需求等。例如,通过用户访谈了解到外卖用户对配送时间精准度和菜品多样性的需求;通过与研发人员沟通,得知实现某些个性化推荐功能在技术上的挑战和所需时间。
- 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定期的跨部门会议、线上沟通群组等,确保信息及时流通。如每周举行产品进度沟通会,各部门汇报工作进展、提出问题与需求,共同讨论解决方案。针对重要决策或复杂问题,组织专项研讨会,深入探讨。
- 促进双向沟通:鼓励各利益相关者表达观点与需求,同时确保信息能准确传达给其他相关方。例如,设置意见反馈邮箱、在线反馈表单等渠道,方便用户和合作伙伴提出建议;企业内部,通过培训、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员工了解产品整体战略与方向,使他们的工作与产品目标保持一致。
- 评估需求可行性:从技术、成本、时间等维度评估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可行性。例如,对于用户提出的实时高清视频通话功能需求,研发团队需评估现有技术能否实现,实现该功能所需的成本投入以及开发周期。
- 确定需求优先级:综合考虑需求对产品核心价值的影响、实现难度、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需求优先级。例如,对于电商产品,用户的支付安全需求至关重要,应列为高优先级;而一些个性化的界面装饰需求,虽能提升用户体验,但相对而言优先级可稍低。可采用 Kano 模型等工具,将需求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等,针对不同类型需求采取不同策略。基本型需求必须满足,期望型需求尽力提升,兴奋型需求有条件地实现。
- 寻找需求平衡点:在制定产品策略时,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寻求最大公约数。例如,为满足用户对产品功能丰富性的需求,同时兼顾企业成本控制和研发资源限制,可采用分阶段开发策略,先实现核心功能,后续逐步迭代增加新功能。在产品定价上,既要考虑用户的价格接受度,又要保证企业的盈利空间,通过成本优化、差异化定价等方式找到平衡。
- 形成共赢方案:设计产品功能与商业模式时,确保各利益相关者都能从中获得价值。如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产品,用户以较低成本获得产品使用权,企业通过收取使用费用盈利,合作伙伴通过提供服务或资源获得收益,实现多方共赢。
- 跟踪产品表现:产品上线后,通过用户反馈、市场数据监测、内部绩效评估等方式,持续跟踪产品表现。例如,通过用户满意度调查了解用户对产品功能、体验的评价;分析销售数据、用户活跃度等指标,评估产品对企业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影响。
- 动态调整策略: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如发现某一功能用户使用率低且反馈不佳,同时研发人员认为维护成本高,可考虑对该功能进行优化或舍弃;若市场竞争态势变化,企业为提升竞争力,需调整产品定位和功能特性,重新平衡各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