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易用性测试方法的成本与效率,需围绕 “成本构成” 和 “效率维度” 建立清晰的评估框架,结合产品阶段、测试目标、资源约束等实际条件综合判断,终实现 “以合理成本达成核心测试目标” 的平衡。以下是具体的评估逻辑、维度拆解及实践建议:
在评估前,需先锚定 3 个关键场景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成本与效率的 “衡量基准”:
-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 早期原型阶段(如线框图、低保真原型):测试目标是 “验证核心流程可行性”,成本需控制在 “低投入”(避免高成本方法),效率优先(快速迭代反馈);
- 成熟期产品(如 V2.0 迭代):测试目标是 “优化细节体验(如按钮点击率、错误率)”,需平衡成本与精度(可能需中等成本的定量方法);
- 上线前终测阶段:测试目标是 “发现致命易用性问题(如支付流程阻塞)”,效率优先(需快速覆盖核心场景),成本可适当放宽。
-
测试核心目标:
- 若目标是 “量化数据”(如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错误率),需优先评估 “数据精度” 与 “成本的平衡”;
- 若目标是 “挖掘用户主观感受”(如 “是否觉得流程复杂”),需评估 “样本代表性” 与 “访谈 / 问卷的效率”;
- 若目标是 “快速定位致命问题”(如 “用户找不到提交按钮”),需评估 “问题发现速度” 与 “单次测试覆盖范围”。
-
资源约束:
- 人力:是否有专业测试人员(如用户研究员)、是否需跨团队协作(如数据团队支持埋点);
- 时间:测试周期是 1 周(需高效方法)还是 1 个月(可容纳长周期方法);
- 预算:是否有用户激励预算(如给参与测试者的红包、礼品)、是否需采购工具(如眼动仪、会话录制工具)。
易用性测试的成本并非仅指 “花钱的部分”,需同时计算显性成本(直接可量化) 和隐性成本(间接消耗,易被忽略) ,避免低估总成本。
- 时间隐性成本:
如 “用户招募周期”—— 面对面测试需筛选符合目标用户画像的人(可能耗时 3-5 天),而在线问卷可通过用户群快速发放(1 天内触达);
又如 “数据整理时间”—— 开放式访谈需转录录音(1 小时访谈≈2 小时转录),而自动化测试可直接输出数据报告(无需人工整理)。
- 沟通隐性成本:
跨团队协作的沟通消耗,如 “眼动测试需与数据团队对齐指标口径”“用户访谈需与产品团队确认任务场景”,若协作流程复杂,会额外增加时间成本。
- 返工隐性成本:
若测试方法选择不当(如用问卷测试 “流程操作问题”),可能无法发现核心问题,导致后续需重新测试,反而增加总成本。
效率的核心是 “单位资源(时间 / 人力)能达成的测试效果”,需从问题发现效率、数据产出效率、反馈迭代效率三个维度评估:
- 评估指标:
- 单位时间发现的有效问题数(如 “1 天测试能发现多少个影响用户操作的问题”);
- 关键问题(致命 / 严重级)的发现速度(如 “是否在测试前 2 小时就发现支付流程阻塞问题”)。
- 不同方法的效率差异:
- 高效率:** guerrilla 测试(游击测试)**(在咖啡馆随机找目标用户,1 小时可测试 5-8 人,快速发现 “明显操作问题”)、自动化可用性测试(脚本运行后几小时内输出错误率、完成率数据);
- 低效率:深度用户访谈(1 人访谈需 30-60 分钟,1 天仅能测试 8-10 人,且需后续分析才能提炼问题)、眼动追踪测试(单用户测试需 20-30 分钟,且数据需专业分析才能关联问题)。
- 评估指标:
- 数据产出周期(从测试启动到拿到报告的时间);
- 数据精度与可用性(是否无需额外处理就能直接用于决策)。
- 不同方法的效率差异:
- 高效率:在线问卷(发放后 1-2 天回收数据,可直接用 Excel 做统计分析)、会话录制分析(工具实时录制用户操作,随时可查看数据);
- 低效率:纵向研究(长期跟踪用户)(需持续 1-2 周收集数据,且需长期维护用户样本)、卡片分类测试(线下)(需人工统计分类结果,1 天测试需 1-2 天整理数据)。
- 评估指标:
- 测试结果与产品优化的关联度(是否能直接指向 “改哪里、怎么改”);
- 优化后验证效率(是否能快速二次测试验证效果)。
- 不同方法的效率差异:
- 高效率:原型可用性测试(用低保真原型测试,发现问题后可立即修改原型,1 天内完成 “测试 - 修改 - 再测试”)、A/B 测试(同时对比两个版本的用户数据,1-2 天就能判断哪个版本更易用);
- 低效率:大规模用户满意度调研(数据涵盖面广但颗粒度粗,需额外拆解才能定位优化点,反馈周期长)。
评估的终目的是 “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法”,需结合场景做取舍,以下是 3 个典型场景的决策逻辑:
- 成本约束:低预算(无设备 / 场地费)、人力少;
- 效率需求:快速反馈(1 周内出结果);
- 评估与选择:
- 排除高成本方法:眼动测试、线下访谈(激励 + 场地费超预算);
- 优先高效率 + 低成本方法:在线原型测试(如用 Miro/Moqups 分享原型链接)+ 简短问卷(用户完成注册任务后填写感受,激励 5 元 / 人,招募 20 人仅 100 元,3 天内回收数据,1 天整理报告,总耗时 4 天,符合需求)。
- 成本约束:中等预算,可承担少量工具费;
- 效率需求:数据精准(需量化错误率、完成时间);
- 评估与选择:
- 排除低精度方法:纯问卷(无法量化操作数据);
- 优先 “精度 + 效率平衡” 方法:A/B 测试(对比两个支付流程版本)+ 会话录制(Hotjar,月费约 1000 元)(A/B 测试 1 周出转化率数据,会话录制可查看用户出错的具体操作,2 周内完成 “测试 - 分析 - 定位问题”,总预算约 2000 元,剩余预算可用于用户激励验证)。
- 成本约束:零预算,依赖内部资源;
- 效率需求:极致快速(3 天内覆盖核心场景);
- 评估与选择:
- 排除长周期方法:纵向研究、线下访谈;
- 优先 “快速覆盖 + 低成本” 方法:内部可用性测试(招募公司内符合目标用户画像的同事)+ guerrilla 测试(在公司附近商场找 5-8 名用户,无激励或送小礼品)(1 天内完成测试,1 天整理问题,1 天验证修复效果,3 天内确保核心流程无致命问题)。
终选择时,可简化为以下逻辑:
优方法 = (测试目标匹配度 × 效率) / 成本
- 若 “测试目标匹配度” 低(如用访谈测量化数据),即使成本低、效率高,也无法满足需求;
- 若 “成本过高”(如用眼动测试验证早期原型),即使效率高,也不符合资源约束;
- 需优先选择 “目标匹配度高、成本可控、效率能满足周期” 的方法,而非追求 “先进” 或 “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