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如何评估测试方法的成本和效率?

2025-08-14

评估易用性测试方法的成本与效率,需围绕 “成本构成” 和 “效率维度” 建立清晰的评估框架,结合产品阶段、测试目标、资源约束等实际条件综合判断,终实现 “以合理成本达成核心测试目标” 的平衡。以下是具体的评估逻辑、维度拆解及实践建议:

一、先明确核心评估前提:避免 “脱离场景谈成本 / 效率”

在评估前,需先锚定 3 个关键场景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成本与效率的 “衡量基准”:


  1.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 早期原型阶段(如线框图、低保真原型):测试目标是 “验证核心流程可行性”,成本需控制在 “低投入”(避免高成本方法),效率优先(快速迭代反馈);
    • 成熟期产品(如 V2.0 迭代):测试目标是 “优化细节体验(如按钮点击率、错误率)”,需平衡成本与精度(可能需中等成本的定量方法);
    • 上线前终测阶段:测试目标是 “发现致命易用性问题(如支付流程阻塞)”,效率优先(需快速覆盖核心场景),成本可适当放宽。
  2. 测试核心目标
    • 若目标是 “量化数据”(如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错误率),需优先评估 “数据精度” 与 “成本的平衡”;
    • 若目标是 “挖掘用户主观感受”(如 “是否觉得流程复杂”),需评估 “样本代表性” 与 “访谈 / 问卷的效率”;
    • 若目标是 “快速定位致命问题”(如 “用户找不到提交按钮”),需评估 “问题发现速度” 与 “单次测试覆盖范围”。
  3. 资源约束
    • 人力:是否有专业测试人员(如用户研究员)、是否需跨团队协作(如数据团队支持埋点);
    • 时间:测试周期是 1 周(需高效方法)还是 1 个月(可容纳长周期方法);
    • 预算:是否有用户激励预算(如给参与测试者的红包、礼品)、是否需采购工具(如眼动仪、会话录制工具)。

二、成本评估:拆解 “显性成本” 与 “隐性成本”

易用性测试的成本并非仅指 “花钱的部分”,需同时计算显性成本(直接可量化) 和隐性成本(间接消耗,易被忽略) ,避免低估总成本。

1. 显性成本:直接可统计的支出

成本类别 具体构成 不同测试方法的差异示例
人力成本 测试执行人员工时(如研究员、主持人)、用户招募人员工时、数据整理人员工时 - 高成本:眼动追踪测试(需专业研究员操作设备,工时 2-3 天 / 轮);
- 低成本:自动化可用性测试(仅需 1 人配置脚本,后续自动运行)。
用户激励成本 给参与测试用户的报酬(现金、礼品、优惠券)、用户招募平台服务费 - 高成本:面对面访谈(需给用户交通补贴 + 激励,单用户 50-200 元);
- 低成本:在线问卷(激励可低至 5-10 元 / 人,或无激励)。
工具 / 设备成本 测试工具采购 / 订阅费(如眼动仪、会话录制工具 Hotjar)、场地租赁费(如 usability lab) - 高成本:眼动测试(眼动仪设备租赁 / 采购费数万元,场地费 1000-3000 元 / 天);
- 低成本:Google Forms(免费问卷工具)、Excel(数据整理)。
其他直接成本 测试材料制作费(如高保真原型打印、测试任务说明书设计) - 高成本:情景模拟测试(需制作真实场景道具,如模拟购物的商品卡片);
- 低成本:线框图测试(仅需 Figma 导出 PDF,无额外制作费)。

2. 隐性成本:易被忽略但影响总成本的因素

三、效率评估:聚焦 “3 个核心效率维度”

效率的核心是 “单位资源(时间 / 人力)能达成的测试效果”,需从问题发现效率数据产出效率反馈迭代效率三个维度评估:

1. 问题发现效率:“多久能找到关键问题”

2. 数据产出效率:“多久能拿到可用的测试结果”

3. 反馈迭代效率:“测试结果能否快速反哺产品优化”

四、实践:成本与效率的平衡策略(附场景示例)

评估的终目的是 “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法”,需结合场景做取舍,以下是 3 个典型场景的决策逻辑:

场景 1:早期原型阶段(线框图),目标 “验证核心注册流程是否可行”,资源:1 名研究员 + 1 周时间 + 500 元预算

场景 2:成熟期产品(V2.0),目标 “量化优化购物车到支付的转化率,降低错误率”,资源:2 名研究员 + 2 周时间 + 5000 元预算

场景 3:上线前终测,目标 “快速发现所有致命易用性问题(如提交按钮无效、地址填写阻塞)”,资源:3 人团队 + 3 天时间 + 无额外预算

五、总结:评估的核心决策公式

终选择时,可简化为以下逻辑:
优方法 = (测试目标匹配度 × 效率) / 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