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设计系统框架是一个从 “零散设计元素” 到 “系统化规则” 的梳理过程,核心目标是让团队所有成员(设计师、开发、产品)使用统一的 “设计语言”,实现高效协作和体验一致性。以下是分阶段的实操指南,包含框架核心模块、搭建步骤和落地工具:
设计系统不是单一文档,而是由 “基础规则→可复用组件→页面模板→协作流程” 构成的多层体系,按优先级从底层到顶层搭建:
- 盘点现状:收集团队已有的设计稿、组件、页面,记录高频出现的元素(如常用颜色、字体、按钮样式),标记不一致点(如 “有 3 种不同圆角的按钮”“4 种提示弹窗样式”)。
- 明确目标:根据业务场景确定系统范围,例如:
- 工具类产品(如后台系统)优先保证 “组件复用效率” 和 “交互一致性”;
- 品牌型产品(如电商 APP)需强化 “品牌视觉元素的渗透”(如专属图标风格、品牌色的延伸使用)。
- 输出清单:列出 “必须包含的基础元素” 和 “核心组件”(如电商产品必须有 “商品卡片、加入购物车按钮、价格标签”)。
这是设计系统的 “地基”,需精确到 “可量化的参数”,避免模糊描述:
-
品牌色系统:
- 主色:1-2 个核心色(如 #165DFF),明确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如主按钮、标题、重点标签);
- 辅助色:3-5 个功能色(成功 #00B42A、警告 #FF7D00、错误 #F53F3F、链接 #165DFF),对应特定语义;
- 中性色:灰色梯度(如 #F2F3F5、#E5E6EB、#C9CDD4 等 8-10 级),用于文本、背景、边框,明确 “文本用哪几级、背景用哪几级”。
示例:文本颜色规定 “大标题 #1D2129、正文 #4E5969、辅助文字 #86909C”,避免设计师随意选色。
-
字体与排版:
- 字体选择:明确 “标题用什么字体、正文用什么字体”(如移动端用 “PingFang SC”,网页用 “Inter”),限制字体总数(≤2 种);
- 字号层级:定义 4-6 级字号(如 H1=24px、H2=20px、Body=16px、Caption=14px),对应字重(如 H1 用 Bold,Body 用 Regular);
- 行高与间距:标题行高 1.2-1.3,正文行高 1.5-1.6,段落间距为字号的 1-1.5 倍(如 16px 正文,段落间距 24px)。
-
网格与布局:
- 栅格系统:网页常用 12 列栅格,移动端 6-8 列,定义列宽、 gutter(列间距)、边距(如网页左右边距 24px,gutter=20px);
- 间距规则:定义 “基础间距单位”(如 8px),所有组件间距为基础单位的倍数(如 8px、16px、24px、32px),避免 “10px、12px” 等随意值。
-
基础控件规则:
- 圆角:统一圆角值(如按钮 8px、卡片 12px、小图标 4px);
- 阴影:定义 3-4 级阴影(如 “卡片悬浮阴影 0 8px 24px rgba (0,0,0,0.08)”“弹窗阴影 0 16px 40px rgba (0,0,0,0.12)”);
- 图标规范:线条粗细(如 2px)、尺寸(如 24×24px、32×32px)、风格(线性 / 面性)、圆角(如端点是否圆角处理)。
基于基础设计语言,将高频元素封装为 “带交互逻辑的组件”,而非单纯的视觉样式:
-
组件分类:按功能分为 4 大类,每类包含多个子组件:
- 基础组件:按钮(主按钮 / 次要按钮 / 文字按钮)、输入框、选择器(下拉 / 单选 / 复选)、开关、滑块;
- 容器组件:卡片、列表项、标签页(Tab)、折叠面板、弹窗(模态框 / 抽屉式);
- 反馈组件:加载动画、提示消息(Toast)、进度条、空状态提示;
- 业务组件:结合业务的定制组件(如电商的 “商品卡片”、教育的 “课程进度条”)。
-
组件定义要素:每个组件需明确 “3 要素”,写进组件文档:
- 样式:不同状态(默认 /hover/ 禁用 / 选中)的视觉表现(如禁用按钮为灰色 50% 透明度);
- 交互:触发方式(点击 / 滑动)、反馈效果(如按钮点击时有 0.2 秒的缩放动画);
- 用法:适用场景(如 “主按钮用于唯一确认操作,次要按钮用于辅助操作”)。
示例:“搜索输入框” 组件文档需说明:默认状态边框灰色,聚焦时边框变主色 + 发光效果,输入错误时边框变红,右侧有 “清除图标”(输入内容后显示)。
将组件组合成高频页面模板,同时明确 “何时用什么组件 / 模板”:
设计系统不是 “做完就结束”,需建立更新和推广流程:
-
工具与协作:
- 设计端:用 Figma(推荐,支持实时协作和组件库共享)、Sketch+Abstract(版本管理);
- 开发端:输出组件代码库(如 React 组件库、Vue 组件库),与设计组件一一对应;
- 文档端:用 Notion、语雀或专业工具(如 Storybook)存放设计规范,方便团队查阅。
-
更新机制:
- 设立 “设计系统管理员”(1-2 人),负责接收组件修改需求(如 “新增一种弹窗样式”);
- 变更前需同步团队(如邮件通知),说明修改原因和影响范围;
- 定期(如每季度)审计系统,清理冗余组件,合并重复样式。
- 追求 “大而全”,忽略实用性:初期无需覆盖所有组件,先搭建 “80% 场景会用到的核心元素”(如按钮、表单、卡片),再逐步迭代,避免因过于复杂导致团队抵触。
- 只关注 “设计端”,忽略开发落地:设计组件时需与开发沟通技术可行性(如 “某动画效果实现成本过高”),确保设计规则能被代码还原,避免 “设计一套,开发一套”。
- 缺乏推广和培训:上线后需对团队做培训(如 “如何调用组件库”“新增需求如何申请修改系统”),否则会出现 “有人继续用旧设计,有人用新系统” 的分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