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当代中国书法缺什么?一言蔽之,缺人——缺书法家。
此所谓书法家,非彼所谓书法家。“书法家”这一崇高的称号,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承当得了的。在古代,从事书法的人——书法家身份的特殊性,通过前史累积,沉积了书法的崇高。古代书法家何许人也?其一,有深厚的文明素质,饱读诗书;其二,有重要的社会担荷,或居于庙堂而经纬天下,或处乎山林而维持人心;其三,有拔尖的才情。后,才是具备书法本体内的技能。而技能,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年代,几乎人人皆有。也正是因为人人皆有,超轶群伦尤为难事。
文明转型与文明断层,都是无可奈何之事。转型,谓白话替代文言,西学替代国学,钢笔替代毛笔,电脑又替代钢笔,这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尔。在这样的布景下,书法从事者文明基础薄弱,社会身份边缘化,才情出现偏移,而技能又难耐浮躁,率尔之间,凭着名利之心鼓动,便欲与古人争座,只是头脑发热罢了。
言语是思想的途径和单位。所以,文明兴旺与否,只要看言语兴旺与否就可以知道。而文字是记录言语的工具,书法则附丽于言语文字之上,因此与思想非常贴近。古人作书,多非泛泛书写,而是拥有布景。其书写内容、书写进程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事情,与今日动辄录唐诗一首,看似一样,实则有实质的不同。高文大册,隆重其事,当然有重要的事情布景。即便尺牍书疏,也莫不与生活相关。例如,《兰亭序》的布景,近之是文士雅集,远之则关乎东晋政治。人的布景、文的布景、书的布景,构成一个全息的系统,不仅映射了书法家宅心之深、人文之妙,几乎可以照见全社会的巨大律动,书法之高于其他艺术,实质原因即在于此。
再说“视觉”。赏识书法,当然凭借视觉,然而书法是不具象的视觉艺术。绘画所以摹形,而高档的绘画并不以逼似实物为鹄的。摹声可为音乐,而高档的音乐并不以逼似天然声响为意图。况书法乎?书法包括万殊,裁成一相,而展现形式和节奏之奇妙。诚然,这可观可读的奇妙,需要笔法、结构、规矩、墨法等技能手法去完成。学书之道,唯有临古,临古的意图,即在于掌握这些技能手法,并进一步丰厚这些技能手法,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著作。书法复兴30年来,在学习前人技能方面,特别是现代教育体制下学习前人技能方面,有着杰出的成绩。因为资料的充裕、教育手法的进步以及信息传媒的兴旺,今人好像无所不能。临仿,以及临仿基础上的准创作,好像一下子可以复现历代书法家的手法和面貌。然而,五彩纷呈的墨痕中独少高明的精力。在展览数百上千件著作的海洋里,什么技能都不缺,唯独找不到感动、找不到震慑。
纸墨,古今一也,为什么古人的著作感人,而今人的著作不感人?归根到底,仍是精力的要素、人的要素。古人因事而书、缘情而书,关注书写的目标、内容;而今人因展事而书、为骄人而书,关注书写效果的好看、投巧,因此高下之别,显而易见。作字必意图,而不行过于故意,必成之于有意无意之间。成之于有意无意之间,不是意图少了,而是意图缜密繁复,著作才愈味愈永。不然,只盯着展览、盯着评委、盯着孔方兄,纵使羲之再世、真卿复生,又安能写出感人深至的著作?
所以说,当代书法缺什么?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