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早期原型阶段(如线框图、低保真原型、纸面原型等,功能未完全实现、视觉和交互尚未定型),测试的核心目标是快速验证核心设计逻辑、发现关键流程漏洞、收集对概念和结构的反馈,而非评估细节体验或性能。因此,适合该阶段的测试方法需满足低成本、高效率、低技术门槛、反馈直接的特点,无需依赖完整产品或大量资源。以下是常用且适配的测试方法:
核心逻辑:用纸张、笔画出产品界面(如按钮、输入框、页面跳转流程),测试者通过 “模拟操作”(如用手指点纸面上的 “按钮”,测试人员手动切换 “页面”)完成任务,观察用户行为并收集反馈。
- 适配原因:
- 成本极低:仅需纸、笔,无需任何开发或设计工具,30 分钟内即可制作出核心流程原型;
- 修改灵活:发现问题时可直接在纸上涂改,无需调整代码或设计文件,快速迭代;
- 聚焦核心:无视觉美化干扰,用户注意力集中在 “流程是否合理”“功能入口是否清晰” 等核心问题上。
- 适用场景:验证早期信息架构(如 APP 的底部导航是否覆盖核心功能)、关键任务流程(如 “注册 - 登录”“下单 - 支付” 的步骤是否冗余)。
- 典型流程:
- 设计纸面原型(仅保留核心元素,忽略细节);
- 招募 5-8 名目标用户(早期无需大量样本,小样本即可发现 80% 核心问题);
- 给出任务指令(如 “请找到并添加一个商品到购物车”),用户模拟操作,测试者记录 “是否卡顿”“是否误解按钮功能”;
- 操作后访谈:“刚才哪一步让你犹豫了?”“你觉得这个功能应该放在哪里更合适?”。
核心逻辑:用设计工具(如 Figma、Sketch、Axure 的低保真模式,或在线工具 Mockingbot)制作 “线框级原型”(仅用灰色块、简单图标、文字标注界面元素,无颜色、动效),支持基础交互(如点击按钮跳转页面、下拉显示列表),让用户在电脑 / 手机上完成模拟任务。
- 适配原因:
- 平衡 “成本” 与 “交互真实性”:比纸面原型更贴近数字产品的操作习惯(如点击、滑动),但制作效率仍远高于高保真原型;
- 支持快速迭代:设计工具可一键修改界面结构,无需重新开发,适合早期频繁调整;
- 可远程 / 线下测试:无需安装 APP,通过链接即可让用户访问,降低测试场景限制。
- 适用场景:验证交互逻辑(如 “点击返回按钮是否回到上一页”“弹窗关闭后是否返回原页面”)、信息层级(如 “标题、描述、操作按钮的视觉优先级是否合理”)。
- 优势对比:比纸面原型更能模拟 “数字操作感”,比高保真原型节省 80% 以上的制作时间。
核心逻辑:由 1-3 名具备易用性知识的专家(如 UX 设计师、产品经理),依据公认的 “易用性原则”(如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可见性、匹配性、用户控制、一致性等),主动审查原型的设计是否符合原则,直接指出问题(如 “‘提交’按钮没有明确反馈,违反‘可见性原则’”)。
- 适配原因:
- 效率极高:无需招募用户,专家 1-2 小时即可完成对核心流程的评估,快速输出问题清单;
- 成本可控:无需场地、用户补贴,仅依赖内部专家资源,适合早期资源有限的团队;
- 提前规避共性问题:基于成熟的易用性原则,可快速发现 “新手易犯的设计错误”(如流程闭环缺失、术语不统一)。
- 注意事项:
- 避免 “专家主观偏差”:建议多专家交叉评估(如 2-3 名专家分别审查,再汇总问题),减少个人经验对结果的影响;
- 聚焦 “原则匹配度”:不纠结细节(如按钮颜色),重点检查 “是否符合用户认知习惯”(如 “删除” 功能是否有二次确认,避免误操作)。
- 适用场景:原型初步完成后,快速筛查 “结构性问题”(如信息架构混乱、核心功能入口隐藏过深),为后续用户测试减少 “低级错误”。
核心逻辑:由测试者(可是产品团队成员、专家或少量目标用户)以 “用户视角”,按 “新手第一次使用” 的逻辑,一步步完成核心任务,同时回答 3 个关键问题:
- 用户是否能明确 “当前任务目标”?(如 “我知道现在要‘填写收货地址’”);
- 用户是否能发现 “实现目标的操作入口”?(如 “我能看到‘添加地址’的按钮”);
- 用户操作后,是否能确认 “操作成功 / 下一步该做什么”?(如 “点击后显示‘地址已保存’,知道下一步可以付款”)。
- 适配原因:
- 模拟 “新手认知过程”:早期原型的核心用户多为 “首次接触”,该方法精准定位 “新手易卡壳的节点”(如找不到入口、误解操作反馈);
- 无技术门槛:无需用户实际操作,测试者可 “走查” 原型文档直接分析,适合团队内部快速自检;
- 聚焦 “任务可达性”:不关注用户主观感受(如 “是否喜欢界面”),只关注 “用户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贴合早期 “先跑通流程” 的需求。
- 适用场景:验证 “新手引导缺失的流程”(如无教程的工具类产品,用户能否自主完成 “创建第一个项目”)、复杂功能的步骤合理性(如 “设置自定义提醒” 的步骤是否符合用户认知)。
核心逻辑:给用户描述一个 “真实使用场景”(如 “假设你周末想订一家附近的川菜馆,打开这个 APP 后,你会怎么做?”),让用户基于早期原型(纸面 / 低保真),边 “模拟操作” 边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我先看首页有没有‘美食’分类,因为我要找川菜馆”),测试者记录 “用户预期与设计的偏差”。
- 适配原因:
- 连接 “用户需求与设计”:早期原型易陷入 “团队自嗨”,情景访谈通过 “真实场景” 让用户说出 “实际使用时的想法”,避免设计与需求脱节;
- 反馈更具体:相比 “你觉得这个原型怎么样” 的开放式问题,情景引导能让用户给出 “我在这个场景下会找不到 XX 功能” 的针对性反馈;
- 成本低:可线下 1 对 1 访谈,也可线上通过视频通话完成,无需复杂设备。
- 关键技巧:场景描述需 “具体、贴近用户生活”(如不说 “请完成订餐”,而说 “你晚上 6 点想和朋友吃火锅,现在是下午 4 点,你想订一个靠窗的位置,该怎么做?”),让, 用户更容易代入。
选择时需优先满足以下 3 点,避免资源浪费:
- 低投入:不依赖开发、不消耗大量时间制作原型(如排除高保真原型测试、大规模用户问卷);
- 快反馈:测试后 1-2 天内可输出核心问题,支持快速迭代(如排除需要复杂数据统计的定量测试);
- 聚焦结构:不纠结视觉、动效等细节,只验证 “流程、逻辑、认知匹配度”(如排除可用性指标测试,如任务完成时间、错误率统计)。
综上,早期原型阶段的测试核心是 “快速试错、低成本验证”,上述 5 种方法均能高效满足这一需求,其中纸面原型测试 + 启发式评估是经典的组合(前者用用户反馈发现问题,后者用专家经验规避共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