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产品的易用性测试方法,核心是匹配产品阶段、明确测试目标、结合资源约束—— 不同测试方法的适用场景、数据类型(定量 / 定性)、成本效率差异极大,需从 “产品生命周期”“测试核心目标”“可落地资源” 三个维度层层拆解,终筛选出优方案。以下是具体的决策框架和实践建议:
产品从 “概念” 到 “上线迭代”,用户认知、功能完整性、测试优先级完全不同,需优先按阶段缩小方法范围。
同一产品阶段下,若测试目标(如 “找问题”“算效率”“看满意度”)不同,方法选择也会差异。需先定义 “我要通过测试得到什么结果”,再匹配方法的 “数据产出能力”。
- 核心需求:想知道 “用户卡壳时在想什么”“为什么某个功能没人用”,需获取用户的主观想法、认知误区。
- 适配方法:
- 「出声思考法(Think-Aloud)」:让用户操作时 “说出内心想法”,直接捕捉认知过程(如 “我以为这个按钮是返回,结果点了之后退出了”);
- 「深度用户访谈」:针对特定人群(如流失用户、高频用户)一对一沟通,深挖背后动机(如 “你为什么不再用我们的支付功能?”);
- 「客户支持日志分析」:从客服记录中提取用户高频投诉(如 “每天有 10 个用户问‘怎么修改收货地址’”),反推体验痛点。
- 排除方法:纯定量方法(如仅看 “任务失败率 30%”,但不知道失败原因)。
- 核心需求:需用数据证明 “易用性好坏”,如 “核心任务完成率”“操作耗时”“错误率”,支撑版本改进的效果对比。
- 适配方法:
- 「实验室可用性测试(定量版)」:控制变量(如固定任务、相同设备),让 15-20 个用户完成核心任务,统计 “任务完成率”(如 “80% 用户能在 3 分钟内完成下单”)、“平均操作步骤”“错误次数”(如 “用户平均点错 2 次地址输入框”);
- 「A/B 测试」:针对同一功能的 2 种设计(如 “注册按钮红色 vs 蓝色”“步骤 3 步 vs2 步”),让不同用户组使用,对比 “转化率”“耗时” 等指标(如 “2 步注册的完成率比 3 步高 25%”);
- 「产品日志数据分析」:从后台抓取真实用户行为数据,计算 “关键路径转化率”(如 “首页→商品页→购物车→结算” 的每步流失率)、“功能使用频率”(如 “90% 用户从未使用过‘收藏夹分类’功能,可能入口太深”)。
- 排除方法:纯定性方法(如仅听用户说 “这个流程很顺”,但无数据支撑)。
- 核心需求:确保用户能快速找到需要的功能 / 信息,避免 “明明有功能,但用户不知道在哪”。
- 适配方法:
- 「卡片分类法(Card Sorting)」:让用户将功能 / 信息标签(如 “退款”“订单查询”“优惠券”)按自己的理解分组,并命名分组,验证产品的 “分类逻辑” 是否匹配用户认知(如用户认为 “退款” 应在 “订单” 下,而产品放在了 “我的服务” 下);
- 「树状图测试(Tree Testing)」:给用户一个任务(如 “找到‘修改手机号’的入口”),让其在产品的 “导航树”(仅展示层级,无界面干扰)中选择路径,统计 “找到目标的成功率”“平均耗时”,判断导航是否清晰;
- 「首次点击测试(First-Click Testing)」:展示产品界面,让用户完成任务时 “第一时间点击哪里”,验证 “关键操作入口” 是否显眼(如用户想 “联系客服”,第一点击的是 “帮助中心” 而非 “我的”,说明入口设计有偏差)。
- 排除方法:不涉及 “信息查找” 的测试(如纯流程操作测试)。
- 核心需求:了解用户对产品易用性的整体感受,或对比竞品的满意度差异,适合对外输出 “易用性评分”。
- 适配方法:
- 「标准化满意度量表」:用成熟的量化工具,避免主观偏差,常用量表包括:
- SUS(系统可用性量表):10 个问题(如 “我认为本系统易于使用”),用户按 1-5 分打分,终换算成 0-100 分(68 分以上为 “良好”),适用于所有数字产品;
- UEQ(用户体验问卷):26 个问题,从 “吸引力”“清晰度”“效率”“容错性”“新奇性” 5 个维度评分,适合需要多维度评估的产品;
- CSAT(客户满意度评分):单题 / 多题评分(如 “你对本次下单流程的满意度打几分?1-5 分”),简单直接,适合特定功能的满意度收集;
- 「NPS(净推荐值)」:通过 “你有多大可能向朋友推荐本产品?0-10 分”,间接反映用户对 “整体体验(含易用性)” 的认可程度,适合成熟期产品衡量口碑。
- 排除方法:纯行为观察(如仅看用户操作流畅,但用户可能 “能用但不爱用”)。
即使方法匹配阶段和目标,若资源(时间、成本、人力)不足,也无法落地。需重点评估 3 个维度的约束:
- 若需1-3 天内出结果(如上线前紧急验证某个按钮位置):选「专家评审」(1-2 个资深 UED / 产品经理,按可用性原则排查)、「首次点击测试」(线上工具如 UserTesting 快速招募 10 个用户,24 小时出数据)、「简短问卷调查」(针对核心用户群发,1 天回收);
- 若有1-2 周时间:选「小规模实验室测试」(5-8 个用户,2-3 天招募 + 1 天测试 + 2 天分析)、「卡片分类法」(线上工具如 OptimalSort,50 个用户 3 天完成);
- 若有1 个月以上:可做「大规模 A/B 测试」(需设计方案、灰度放量、数据统计)、「长期日志数据分析」(需埋点、数据清洗、趋势分析)。
- 零成本 / 低成本(预算 < 1000 元):「专家评审」(内部人力)、「客户支持日志分析」(现有数据)、「内部员工测试」(找非产品相关同事模拟用户)、「线上免费问卷工具」(如问卷星);
- 中等成本(预算 1000-5000 元):「小规模用户招募」(通过众包平台如腾讯问卷、阿里云众包,单个用户成本 50-100 元)、「线上原型测试工具」(如 Figma 插件 Miro 做卡片分类);
- 高成本(预算 > 5000 元):「专业实验室测试」(租用户体验实验室,配眼动仪、行为记录仪)、「第三方机构测试」(全流程外包,适合 To B 企业级产品或重要版本)。
- 若仅 1-2 人负责测试(如初创团队):选「日志数据分析」(后台自动埋点,无需人工干预)、「A/B 测试」(工具如 Google Optimize 自动分流统计)、「异步线上测试」(用户按自己时间完成任务,无需专人引导);
- 若有 3-5 人团队:可做「同步实验室测试」(有人引导用户、记录行为、整理数据)、「深度访谈」(专人负责招募和沟通)。
假设场景:某电商 App 准备上线 “生鲜专区”,当前处于beta 期(功能完整,500 个内测用户),目标是 “验证用户能否快速找到‘生鲜优惠券’并完成下单”,团队有 2 个测试人员,1 周时间,预算 3000 元。
- 阶段匹配:beta 期→排除全量 A/B 测试、大规模问卷,聚焦 “小范围定性 + 定量”;
- 目标匹配:验证 “找优惠券 + 下单流程”→需 “找得到”(信息架构)+“用得顺”(流程效率),适配「首次点击测试」(看优惠券入口是否显眼)+「小规模实验室测试」(看下单任务完成率);
- 资源匹配:2 人 + 1 周 + 3000 元→线上招募 20 个内测用户(成本 2000 元),用 Zoom 远程引导测试(无需租实验室),1 人负责招募和引导,1 人负责记录数据(任务完成率、错误点),3 天完成测试,2 天整理报告,符合资源约束。
- 先定范围:按产品阶段排除明显不适用的方法;
- 再锁目标:按 “找原因 / 算效率 / 验架构 / 评满意” 匹配方法的核心能力;
- 后落地:用 “时间、成本、人力” 过滤掉不可行的选项,优先选择 “投入产出比高” 的方法(如 beta 期用 “5 个用户的实验室测试”,就能发现 80% 的核心易用性问题,成本低且效率高)。
本质上,没有 “好” 的测试方法,只有 “适合当前场景” 的方法 —— 甚至多数时候需要组合使用(如用 “日志分析” 发现 “下单流失率高”,再用 “深度访谈” 挖流失原因,后用 “A/B 测试” 验证改进方案),才能全面覆盖易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