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orporate Identity,企业识别系统)是企业塑造统一品牌形象的系统性框架,其核心构成遵循 “理念 - 行为 - 视觉” 的三层逻辑,即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 。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关联、层层落地,共同构成完整的 CI 体系,具体元素及内涵如下:
MI 是 CI 系统的 “灵魂与顶层设计”,定义企业的 “内在价值观与战略定位”,回答 “企业是谁、为何存在、向何处去” 的根本问题。它是 BI 和 VI 的设计依据,决定品牌的核心调性。
-
企业使命(Mission)
企业存在的 “社会价值与核心目的”,明确企业为用户、行业或社会解决什么问题。
- 示例:华为 “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腾讯 “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
企业愿景(Vision)
企业长期的 “战略目标与发展蓝图”,描绘未来想成为的样子(通常 3-10 年甚至更长期)。
- 示例:阿里巴巴 “成为一家活 102 年的好公司”;京东 “成为全球值得信赖的企业”。
-
企业价值观(Values)
企业内部的 “行为准则与判断标准”,指导员工决策、协作和对外服务的核心原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 示例:谷歌 “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水到渠成”;字节跳动 “追求极致、务实敢为、开放谦逊”。
-
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ing)
企业在市场中 “差异化的竞争位置”,明确品牌与竞品的区别,以及想在用户心智中占据的独特认知。
- 示例:沃尔沃 “安全”;农夫山泉 “天然矿泉水”;星巴克 “第三空间(介于家庭与办公室之间的社交场景)”。
-
经营理念(Management Philosophy)
企业运营的 “核心策略与指导思想”,涵盖对产品、客户、员工、社会责任的基本态度。
- 示例:丰田 “精益生产(消除浪费,持续改善)”;小米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BI 是 CI 系统的 “动作与落地载体”,将 MI 的理念转化为 “企业对内、对外的具体行为”,是理念的 “动态表现”。它通过标准化的行为规范,确保企业形象的一致性,增强用户信任与员工凝聚力。
聚焦 “内部管理与员工行为”,确保员工认同并践行企业理念,是对外行为的基础。
- 员工行为规范:
包括着装(如银行职员的统一西装、海底捞员工的红色工服)、服务话术(如 “您好,欢迎光临” 的标准化问候)、工作礼仪(如会议流程、客户沟通禁忌)、职业素养(如保密准则、敬业要求)。
- 组织制度规范:
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如招聘培训体系(阿里的 “湖畔大学”、华为的 “华为大学”)、绩效考核标准(是否与价值观挂钩)、晋升机制、员工福利(如字节跳动的 “字节范” 文化配套福利)。
- 内部文化活动:
增强员工归属感的活动,如年会、团建、员工生日会、价值观表彰(如腾讯的 “星光奖”)、内部知识分享会(如百度的 “百度技术沙龙”)。
聚焦 “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向用户、合作伙伴、社会传递理念,塑造品牌形象。
- 市场经营行为:
产品研发(如苹果围绕 “极简设计” 理念研发无按键手机)、定价策略(如小米 “性价比” 理念对应的定价)、渠道选择(如宜家 “体验式购物” 理念对应的线下商场模式)、营销活动(如杜蕾斯围绕 “安全与趣味” 理念的节日营销)。
- 公共关系(PR)行为:
企业对外的沟通与形象维护,如新闻发布会、媒体合作、危机公关(如某品牌出现质量问题时的致歉与整改动作)、行业论坛参与(树立专业形象)。
- 社会责任(CSR)行为:
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品牌价值观,如公益捐赠(如蒙牛 “营养普惠计划”)、环保行动(如星巴克 “杯子回收计划”、比亚迪 “新能源减碳”)、乡村振兴支持(如京东 “农产品上行” 项目)。
VI 是 CI 系统的 “脸面与直观符号”,将 MI 和 BI 的核心内涵转化为 “标准化的视觉元素”,是品牌与用户沟通的 “第一触点”。它通过统一的视觉规范,降低用户识别成本,强化品牌记忆。
是所有视觉应用的 “源头标准”,确保后续设计的一致性,不可随意修改。
- 品牌标志(Logo):
品牌的核心符号,分文字标志(如 “阿里巴巴”“华为” 字体)、图形标志(如耐克 “对勾”、苹果 “被咬一口的苹果”)、组合标志(如星巴克 “绿色双尾美人鱼 + 英文 STARBUCKS”)。
- 标准字(Standard Font):
品牌名称、宣传语等使用的标准化字体,包括中文标准字(如故宫文创的书法字体)、英文标准字(如 IBM 的无衬线字体),需明确字体样式、字重、间距等。
- 标准色(Standard Color):
品牌的核心色彩体系,分主色(如可口可乐 “中国红”、腾讯 “腾讯蓝”)、辅助色(搭配主色使用,如美团 “黄色主色 + 黑色辅助色”)、禁用色(明确不可使用的颜色,避免视觉混乱)。
- 辅助图形(Auxiliary Graphics):
配合 Logo 使用的装饰性元素,增强视觉丰富性,如华为的 “花瓣图形”、故宫文创的 “云纹”“龙纹”,可用于背景、包装、宣传物料等。
- 吉祥物(Mascot):
人格化的品牌符号,增强亲和力,如麦当劳 “Ronald McDonald( Ronald 叔叔)”、京东 “Joy 狗”、天猫 “猫形象”。
将基础部分的规范应用到企业所有视觉触点,覆盖 “线上 + 线下” 全场景。
- 办公用品类:名片、信封、信纸、笔记本、工牌、文件夹、合同模板等。
- 营销物料类:海报、宣传单页、折页、画册、展架(X 展架、易拉宝)、广告牌、横幅、产品手册等。
- 数字载体类:官网界面(首页 Banner、导航栏、按钮样式)、APP 界面(图标、配色、字体)、社交媒体头像 / 封面(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电子海报、短视频片头片尾。
- 产品与包装类:产品外观设计(如 iPhone 的极简机身)、产品包装(如农夫山泉的 “山水瓶”、江小白的 “文案瓶”)、标签贴纸、防伪标识。
- 线下场景类:门店招牌(如星巴克的绿色招牌)、店内装修(如无印良品的 “极简白 + 原木色” 风格)、员工工服(如海底捞的红色工服、星巴克的绿色围裙)、交通工具(企业班车、物流车的品牌涂装,如顺丰 “顺丰蓝” 物流车)。
CI 的三个子系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 “从内到外、层层支撑” 的关系:
- MI 是 “因”:决定 BI 和 VI 的方向(理念指导行为和视觉);
- BI 是 “行”:是 MI 的动态落地(行为践行理念),同时为 VI 提供场景需求(如员工工服需适配服务场景);
- VI 是 “形”:是 MI 和 BI 的直观呈现(视觉传递理念与行为内涵),是用户感知品牌的 “第一印象”。
例如:华为 “以客户为中心” 的 MI(理念)→ 驱动 BI(如 “客户服务快速响应” 的行为规范)→ 转化为 VI(如官网 “客户服务入口” 的蓝色按钮、工牌上的 “客户至上” 标识),终形成 “理念 - 行为 - 视觉” 一致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