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介绍一下CI系统的构成元素

2025-09-15

CI(Corporate Identity,企业识别系统)是企业塑造统一品牌形象的系统性框架,其核心构成遵循 “理念 - 行为 - 视觉” 的三层逻辑,即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 。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关联、层层落地,共同构成完整的 CI 体系,具体元素及内涵如下:

一、核心层:MI(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

MI 是 CI 系统的 “灵魂与顶层设计”,定义企业的 “内在价值观与战略定位”,回答 “企业是谁、为何存在、向何处去” 的根本问题。它是 BI 和 VI 的设计依据,决定品牌的核心调性。

核心构成元素:

  1. 企业使命(Mission)
    企业存在的 “社会价值与核心目的”,明确企业为用户、行业或社会解决什么问题。
    • 示例:华为 “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腾讯 “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2. 企业愿景(Vision)
    企业长期的 “战略目标与发展蓝图”,描绘未来想成为的样子(通常 3-10 年甚至更长期)。
    • 示例:阿里巴巴 “成为一家活 102 年的好公司”;京东 “成为全球值得信赖的企业”。
  3. 企业价值观(Values)
    企业内部的 “行为准则与判断标准”,指导员工决策、协作和对外服务的核心原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 示例:谷歌 “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水到渠成”;字节跳动 “追求极致、务实敢为、开放谦逊”。
  4. 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ing)
    企业在市场中 “差异化的竞争位置”,明确品牌与竞品的区别,以及想在用户心智中占据的独特认知。
    • 示例:沃尔沃 “安全”;农夫山泉 “天然矿泉水”;星巴克 “第三空间(介于家庭与办公室之间的社交场景)”。
  5. 经营理念(Management Philosophy)
    企业运营的 “核心策略与指导思想”,涵盖对产品、客户、员工、社会责任的基本态度。
    • 示例:丰田 “精益生产(消除浪费,持续改善)”;小米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二、执行层:B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

BI 是 CI 系统的 “动作与落地载体”,将 MI 的理念转化为 “企业对内、对外的具体行为”,是理念的 “动态表现”。它通过标准化的行为规范,确保企业形象的一致性,增强用户信任与员工凝聚力。

核心构成元素(分 “对内” 和 “对外” 两类):

1. 对内行为识别(员工与组织管理)

聚焦 “内部管理与员工行为”,确保员工认同并践行企业理念,是对外行为的基础。


2. 对外行为识别(市场与社会互动)

聚焦 “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向用户、合作伙伴、社会传递理念,塑造品牌形象。


三、表层: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

VI 是 CI 系统的 “脸面与直观符号”,将 MI 和 BI 的核心内涵转化为 “标准化的视觉元素”,是品牌与用户沟通的 “第一触点”。它通过统一的视觉规范,降低用户识别成本,强化品牌记忆。

核心构成元素(分 “基础部分” 和 “应用部分” 两类):

1. 基础部分(视觉核心规范)

是所有视觉应用的 “源头标准”,确保后续设计的一致性,不可随意修改。


2. 应用部分(视觉场景落地)

将基础部分的规范应用到企业所有视觉触点,覆盖 “线上 + 线下” 全场景。


三、三大子系统的逻辑关系

CI 的三个子系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 “从内到外、层层支撑” 的关系:


  1. MI 是 “因”:决定 BI 和 VI 的方向(理念指导行为和视觉);
  2. BI 是 “行”:是 MI 的动态落地(行为践行理念),同时为 VI 提供场景需求(如员工工服需适配服务场景);
  3. VI 是 “形”:是 MI 和 BI 的直观呈现(视觉传递理念与行为内涵),是用户感知品牌的 “第一印象”。


例如:华为 “以客户为中心” 的 MI(理念)→ 驱动 BI(如 “客户服务快速响应” 的行为规范)→ 转化为 VI(如官网 “客户服务入口” 的蓝色按钮、工牌上的 “客户至上” 标识),终形成 “理念 - 行为 - 视觉” 一致的品牌形象。